农村农业在线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农村农业在线网!

首页 > 现代种植 > 正文

共享民俗乐!广州增城派潭“村晚”走进亚口冚村

时间:2023-12-30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省乡村振兴局

12月21日晚,广州增城派潭第十一场“村晚”文化活动走进亚口冚村。此场“村晚”不仅以市级非遗“舞春牛”为立足点,更是以“镇校共建,齐促振兴”为主题,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上演了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中首次镇校联动,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青春浪潮和民俗文化。

QQ截图20240612140343

截至12月份,派潭“村晚”已点亮11个村庄,活动覆盖全镇,线上线下浏览量超1亿人次。依托今年“百千万工程”和“村晚”系列文化活动的火热出圈,2023年派潭全镇接待游客超5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

舞春牛表演,让人感受非遗之美

亚口冚村位于派潭镇东北部,文化底蕴深厚。村里一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在家务农,无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留守的村民都传承着吃苦耐劳、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凭借“牛精神”过上了“牛日子”。

非遗,始于历史,千年传承,坚守匠心。舞春牛,源自农耕社会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祈愿从而演化出迎春祈福的祭祀典仪、民俗活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派潭镇便有十多个村组织起了春牛队,“派潭舞春牛”在传统舞春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品节目,成为增城客家文化标志之一,是弘扬牛耕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派潭镇“舞春牛”正式入选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QQ截图20240612140331

民俗文化“被看见”才能“被热爱”。本次舞春牛表演队伍——亚口冚春牛队是由当地村民组成,上至80岁下至10余岁,不分男女老少共同为舞春牛的传承贡献力量。村民陈姨是舞春牛表演队中的一员,她参与了“村晚”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对陈姨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另一位参与舞春牛的村民已经80多岁了,他说,希望舞春牛能够融入大家的生活,特别是让年轻人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QQ截图20240612140317

当晚舞春牛表演,展现了亚口冚村民的风采,体现古村浓厚的农耕气息与村民勤劳耕作的优秀品质,让群众在享用民俗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感受到农耕精神传承的魅力。现场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拍视频记录留念,不少村民还将拍摄的内容发布到自己的社交账号中,配文带着#我为派潭村晚代言,并@了吾乡派潭官方号,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对本土文化的自豪,这是根植于大家心中的文化自信。

展“村晚”别样魅力,歌星“民星”齐闪耀

本场“村晚”除了以往的特色之外,还受到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和广州华立学院的师生代表倾力相助,展现了派潭“村晚”别样魅力。扇子舞、街舞串烧激情开场,并送上“村晚”福袋,将现场气氛瞬间点燃。

QQ截图20240612140259
QQ截图20240612140246

节目表演

汉丽湖幼儿园老师们一首《牛牯嶂七仙女》舞姿翩翩。派潭乡贤赖秀梅与华商舞蹈队共同带来歌舞《送你一朵东方茉莉》。华立学生在舞台上用《何为青年,青年何为》舞台剧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气神。

“村晚”舞台上不仅涌现了各种乡间“民星”,越来越多的明星大咖也来捧场。本场“村晚”最牛压轴节目是由香港著名歌手许秋怡和香港著名演员王书麒共同演唱的节目,许秋怡主唱的《片片枫叶情》和《现代爱情故事》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王书麒出演的多个角色,让人家喻户晓,连现场主持人都感叹“我就是看着他的戏长大的。”

钟小姐激动地说,她从小就喜欢许秋怡,没想到在这里能让自己实现追星梦!派潭“村晚”真牛!

值得一提的是,自派潭“村晚”举办以来,文明培育、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从文化活动乏善可陈到“村晚”现场人气满满,在文化的滋养下,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QQ截图20240612140231

镇校共建聚合力,双向赋能共发展

在派潭推进发展的道路上,有这么一群年轻的身影一直在路上。近年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和广州华立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层理论宣讲等活动来到派潭,发挥学科专业和师资人才优势,与派潭政府在党建宣传、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多领域合作,实现了镇校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事实上,文化传承是派潭镇不断深化镇校共建的原因之一,通过建立起高校与乡村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挖掘推广民宿文化。12月21日晚,借派潭“村晚”契机,派潭镇人民政府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州华立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和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等几所高校正式签署镇校共建协议,进一步畅通镇校衔接,结合特色、发挥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为推动派潭镇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青春智慧与青春力量,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也是派潭镇校地共建的里程碑式实践。

渔灯闪耀,烟火升腾。在传承乡土文化、保护非遗技艺、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派潭也将推动镇校共建、多方联动、凝聚合力,以“最好的保护是传承”为导向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工作的新形式、新领域、新模式,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让非遗技艺惊艳绽放,让非遗故事动人心弦,让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


原文链接:http://rural.gd.gov.cn/xcyw/bmdt/content/post_43244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村农业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村农业在线网 nynczx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6595号-132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