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村观察 > 正文
近年来,潍坊市坊子区聚集共同富裕目标,以发展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加快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强党建,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一是探索村集体增收新路径。大力实施“头雁兴坊”行动,从致富能手中择优培育34名兴村治社好导师开展示范带动,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潜力。按照“一社区一示范社”目标,全区35个社区打造完成37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占股比例达10%以上,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项目,年均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二是创新基层组织新模式。按照“党支部+联盟+公司+农户”模式组建合作社联盟综合体、党建联合体,融合优势资源,集中打造7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实现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群众连片共富。其中风筝产业联盟成立片区联合党委,注册“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网站,年产风筝近亿只,年产值5亿多元,辐射引领200多家生产企业协同发展。三是全链条培育“新农人”。搭建“政企协同,校企互动”深度合作平台,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全区各类乡土人才达到1000余名,带动建设示范园区、合作社120余个,年产值达2.3亿元。
延链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一是农业智慧化。推广实施“互联网+智慧农场”模式,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搭台、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潍柴雷沃公司集中流转1800余亩土地,投资5000余万元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成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已上线土地面积12.6万亩,规模以上农资经营网点、农机合作社近100家,实现了土地、农资、农机等数字化、一体化综合服务。二是产品品牌化。积极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机制,把品牌强农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印制60种农产品不同栽培技术规程,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了“玉泉洼”“马司农产”“颜丰尚品”等农产品品牌,有机农产品达到50个以上,年产有机农产品8000余吨,绿色品牌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三是产业特色化。大力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富民工程,将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已创建全国、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各1个,培育出“杞王”葡萄、“杞都”牛蒡茶等系列生态原产地认证产品。
抓示范,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抓农业科技示范。实施“千人联千社(场)、培强新主体”科技兴农示范工程,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推广服务模式。培育200余个科技示范基地(户),开展优质新品种对比展示、先进技术试验示范和现场实训、观摩学习活动。水墨庄园家庭农场建成省内最大的“南果北繁”繁育基地,已在省内外推广20多家。二是抓粮食高产示范。依托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一喷多促”和“吨半粮田”示范等实施项目,大力推广土地深翻、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全程全链条技术指导。与山东土地集团开展大田托管合作,在15个村流转土地6500余亩,实施高产高效粮食种植示范,“吨半粮田”示范区内小麦单产723公斤/亩,土地生产率提高20%以上,村集体累计增收150余万元,辐射带动5个种粮合作社、100余个种粮大户多种粮、种好粮。三是抓种养循环示范。推广实施“分散养殖户+种养合作社粪肥收集腐熟+机械还田模式”和“规模养殖户+有机肥生产企业技术托管粪肥还田”两种主要技术模式,发展了一批种养专业合作社,形成种养结合模式和企业参与的粪肥资源化利用模式。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5000立方的沼气池,年产有机肥料2万吨,可满足合作社及周边1万亩土地使用;稷丰农业“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种养生态循环,5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村农业在线网 nync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