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村一品 > 正文
十年前,大学毕业来到革命老区金寨,成为一名交警;十年后,我向组织申请回到金寨,而这次,却是一名扎根山区的第一书记。
户户走访知民情——做到“五个门清”
2021年,第七、第八批选派干部换届,我向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到墨园村驻村。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脱贫攻坚我没驻村,乡村振兴必须到一线,30出头的年龄,总要到基层干点事,对得起组织培养,要去就去最偏远的地方。”
墨园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也是全市脱贫攻坚最后出列的4个村之一,山高路远地薄人稀。虽然做好了吃苦准备,但第一次到墨园,震撼人心的第一体会才知道路多远、山多险、地多偏。市人大机关到村一趟需辗转颠簸3个多小时,来的时候正是春夏交替的时节,雨大水急汛情重,道路通行艰难险阻,我一路不通换他路,每次都是变换路线绕着走,一来一回大半天。村子辖7个村民组,人不多却居住分散,走访一户花上1、2个小时,甚至翻过一座山是常有的事。
为了把村里的情况摸熟,我只能一山一山的跑,一户一户的走。对于第一书记来说,“村情清、难题清、规划清、措施清、成效清”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必须应知应会,驻村以来,我通过多种渠道掌握村班子情况、人口规模、脱贫程度、宗亲关系等,对墨园有了多层次立体化认识。
将心比心暖民心——做实“四个必访”
到基层后,我发现做群众工作,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重要,也始终坚持“生活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留守家庭必访、重点信访家庭必访”,用实际行动拉近干群距离。
去年正月十四,我在六安休假,突然接到村里老人的电话,她抄着浓重的湖北口音说,女儿不养她了,十五过完就去上海打工,说着说着,电话那头就传来哭泣的声音。当时正值年关,接到电话的我心里既愤慨、又着急,立马驱车回村,走到进村的盘山路时,路面结冰,试了几次也冲不上去。我只能把车停在路边,走了2个小时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村部。顾不得换下已经湿透的鞋,我立即到老人家里了解情况,又组织包片村干、村民组长、老党员连续2天上门做工作,理亲情、讲法律,母女对立情绪逐渐缓和,我在工作日志上起草了赡养协议,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还记得正月十六,我正在午休,老人拎着一袋炸年糕放在床头,拉着手对我说感谢。看着金黄的炸年糕,我眼泪哗的就下来了,一方面深感驻村后照顾父母子女太少,一方面也为老人的赡养问题彻底解决而感到欣慰。
在基层,干部想要赢得到群众支持,就必须打心底关心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前在机关的时候,没有直观的体会,来到基层,做了群众工作,才逐渐有了深切的感悟。
一心一意谋出路——做好“三个一批”
如果说“五清四访”是开展好驻村工作的基础,那么做好“三个一批”即是我回应群众期盼的关键。
培育一支队伍赢得群众信任。墨园村部原是老村小的教学点改造,7个村干挤在30㎡的办公大厅,工作队只能在会议室办公。我向县委组织部争取专项资金,对村部进行改建,使综合办公环境卫生得以提升。通过微信群视频连线全村14名外出务工党员,组织生活“线上过”、流动党员“不掉队”,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江苏务工的流动党员徐海银说,“第一次通过视频方式参加支部会议,激动又感动,希望工作队能带领大家,发展好家乡事业......”他的一番话,道出了流动党员的心声,大家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都希望墨园变得越来越好。2年来,我们定期邀请流动党员线上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完善,并将在外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家乡发展的意见良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争取一批项目回应群众期盼。墨园通乡的主干道长7.2公里,宽仅3.5米,坡陡路窄弯道急,出村必经的漫水桥,每逢雨天,河水漫过桥面,人畜无法通行。受路况所限,乡村至今未通公交。驻村不到3个月,群众就按下红手印,期望主干道能够改造。我跑了省市县10多个部门,风雨来回30多趟,有几次夜里回村,遇到雾天,能见度不超过2米,旁边就是悬崖,除了心惊胆战,更多的是身心疲惫,真的想放弃,但转念想到群众每次找我时,期盼的目光和朴素的话语,“陈书记,你是上面来的,麻烦你一定帮我们把路修好”。
是啊,如果路修不成,我又如何向群众交代,他们是如此的信任我,鼻头一酸,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往前走。今年3月,我争取到省市县项目资金3700万元,用于道路升级改造,墨园人民盼了又盼的交通梦即将实现。驻村以来,我还争取了美丽乡村、公交线路扩建等项目资金890.6万元,墨园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所期望看到的变化有了最直观体现。
发展一批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我结合墨园实际,组织干部带头、大户牵头、小户参与,共计发展天麻100余亩。产业发展了,销路是关键。去年天麻收成时,村民余品琴的天麻因品相不好,被本地贩子1斤砍了5毛钱,5000斤天麻,一次就少挣2500元,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可谓损失重大。为此,今年天麻采收季来临之前,我和村书记赶到亳州、罗田,考察市场行情,联系经销商到村统一收购,从根本上解决了本地二道贩压价问题。10月,墨园天麻产业迎来丰年,亩均产出6万元,大户增收约40万元,小户增收约3万元。可以说,天麻产业真正让群众尝到了甜头、鼓起了钱袋子,产业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此外,我还紧盯“138+N”“6969”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了大别山山核桃和黑毛猪产业。通过打造“一村三品”,村集体经济达到56.14万元,曾经深度贫困村,成功迈入了集体经济强村行列。
民生所望,施政所向,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越是困难的地方,就越磨炼干部的品质;越是艰难的环境,就越考验干部的心性。我相信,在墨园如此,以后的人生亦是如此。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村农业在线网 nync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